如果大家回头去分析它的成长路径的话,会发现在去年下半年已经具备了这样的一个趋势。
我们对当时的榜单分析后发现,基于微信生态的小程序,早期Top榜上虽然以腾讯系公司为主,但其实还是能看到已经有一些零售和交易类的公司嗅觉比较敏锐,所以在早期的时候排名就比较高。
比如去年10月份的“女王的新款”,这其实是一个电商小程序,早期在公众号做女装售卖。
但她很早就吃到了小程序的红利,在转型的过程中是非常突出的。作为一个创业公司能够在早期获取高流量,做到高交易额,其实都得利于早期的红利。
2、小程序使用高峰与微信互错
我们从使用时长的角度把小程序和微信做了一个比对,发现有一个比较明显的趋势。
从微信的角度来说,晚饭以后是每天的使用高峰,这是所有的用户平均下来的一个高峰。相比较而言,小程序的明显不同在于:从早到晚都是集中时段,因为它填充的是你的碎片时间。
3、原有产品借小程序新生
在当时的时间点上,我们去看哪些公司在小程序里面做得还不错,然后发现其实是一些早期嗅觉比较灵敏的APP。
他们嗅到了这里面的流量红利,所以很早就把自己产品中的一部分功能或整个产品形态,从原本的公众号或APP迁移到了小程序上,借助小程序获得了很高的成长性。
4、新物种的出现
除了原生的工具和公司,还有一些是完全基于小程序生长起来的一些新形态的公司,我们称之为新物种。这些公司在早期的时候,对于小程序生态而言,都是一些很有意义的拓展。
因为直到今天,也很难有人可以定义小程序是怎样的一种生态?小程序的未来代表着什么?一家公司利用小程序到底能做成一家什么样的公司?
这里面涉及到很多因素,每个人的答案可能都不一样,但通过这些“新物种”的尝试,以及他们后来的发展,我们也能大概看到,或者至少帮助大家去思考,利用小程序我们能做什么。
5、什么样的产品适合小程序?
我们从流量和变现两个维度来探讨:什么样的小程序是比较容易获得流量的,什么样的小程序是比较适合在里面去做交易的。
基于当时的时间点,我们还是比较倾向于交易类的产品是比较适合小程序生态的。在这样的研究指导下,我们在Q4的时候就投了一些交易类的产品,现在看起来算是一个比较早的布局。
小程序对移动互联网的影响
1、对微信、腾讯的影响
(1)进一步加强用户对于微信的黏性
微信最早的时候只有即时通讯/熟人社交,后来逐步增加了朋友圈、公众号、附近的人、微信钱包、搜一搜、看一看等一系列功能。但即使这样,仍然只能覆盖头部需求。
在这个之外,用户其实还有一些长尾需求没有被满足,比如线上线下的连接。小程序的出现让微信满足用户的长尾需求成为可能,真正让用户对于微信“欲罢不能”。
为了验证这一点,我们也做了一些数据上的比对,我们发现小程序起来了以后,对于整个微信的使用次数、使用时长以及微信支付的使用频次都有很显著的增加,对于微信这个主产品还是有比较大的正循环的刺激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