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前唯一认可的渠道就是支付后可自动弹窗,以关注同一主体的服务号(注:不是订阅号),且50W粉丝以下服务号关注选项是默认勾选。不过7月的公开课中,有提到后续会开放一个「扫码场景关注公众号」的功能,能否解决这个难点,拭目以待。
3. 「服务通知」的限制,不利于低频型产品
以上的限制非常不利于低频型产品对用户的唤醒,比如:一些金融类、医疗类的小程序。一旦7天后没有沉淀到公众号,又只能用短信唤醒了,寄希望于后续推出的「订阅消息」看看。
4. 小程序包最大8M
这个限制刚开始是2M,后续逐渐放宽限制,并且还出了分包加载。这些都是为了达到官方所要求的「轻」、「快」作出的硬性限制,在保证极致体验的同时也对大而全的“大程序”关上了大门。当然这个相对来说还有办法,可以布局小程序矩阵,相互跳转来解决。
五、可以尝试的突破口
「小程序」只是个工具或者说媒介,关键在于它上面承载什么。目前在线上线下分别也摸索出了一些可行的突破方式。
1. 线上
内容/服务+小程序:这个模式在很长时间内都能活得很好,因为内容和服务都是非标准化的东西,这些东西就是你的核心竞争力。比如:内容+电商,内容讲的越好,活得越好。
高频+小程序:能活,但竞争会很激烈,抢坑位,做不到头部就没得玩。注:这里的高频是指以天为单位的产品,如果一天会用好几次或者用很长时间的,做小程序就不一定好于独立APP,比如:大型游戏、视频、资讯类等。
内容/服务+高频+小程序:这个就厉害了,都在Top榜里能看到,比如:小游戏就是完美符合。
2. 线下
线下虽然发展的没线上热火,但也摸索出了两套模式。
小程序+到店:据7月公开课的案例,百货商场运用到店模式后除了主动拉客的作用外,产生复购联单的概率达到40%。
小程序+到家:扩大门店的辐射范围,增加坪效。
为什么上面描述的线上和线下中,「小程序」这三个字摆放的位置不同。因为前者是形变而非质变,只是APP推广变成了小程序推广。而后者是质变,是新的商业模式,也就是所谓的「新零售」范畴。
当然应该还存在未被挖掘的模式,等待着我们去开发。甚至,可能已经有人在闷声发大财了。
六、结语
「用完即走」,没说不让「走了再来」。从目前来看,「我的小程序」是最佳位置,谁能抢占上去,分到的蛋糕也越多。怎么感觉这有点类似手机OS上的App坑位之争了,会不会也出个「小程序文件夹」呢?
最后,微信+小程序+小程序码,这个生态一旦形成,除了新零售,我们离万物互联的时代还远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