爱范儿曾采访过开发这款小程序的团队,除了本身就容易引发传播的产品机制,这个团队在「裂变」上还用了一些小技巧:
微信官方小程序二维码生成数量每日只能 10 万个,他们采用 1 个二维码配合 000~999 的口令的方式,让每个二维码能反复利用 1000 次。
这可能也是微信给出的封杀理由「涉嫌诱导分享」中最重要的依据。作为一个非中心化的 IM 平台,微信和开放性的社交媒体平台对「刷屏」的内容的态度截然相反。比如:微博会给高转发、强互动的内容更大的曝光量,微信却会在这些「刷屏」内容分享次数过多时自动封禁。
头脑王者是一个被多次封禁并解封的小程序,除了作为答题产品遇到的内容安全问题,有业内人士推测,头脑王者被封,可能还与它尝试在好友共同答题时引入金钱奖惩机制有关。
抖音小程序则是另一个故事,虽然微信的理由是涉嫌违反《微信小程序平台运营规范》中用户隐私和数据规范,但双方的竞争关系也很难不被考虑进去。
威胁微信的社交关系链,诱导分享,除电商外涉及现金流动(金融、涉赌等),这些会被微信特别关注。
薅来的流量,能留下来吗?
Facebook 曾提出过一个 40 – 20 – 10 法则,分别对应的是一个优秀的 app 的次日、7 日和 30 日留存率。但在小程序平台上,这个标准可能要降低很多。
在开发者的普遍体验中,小程序平均留存约为 5% – 10%。一家叫智研咨询的机构的提供了这样一组数据:小程序在 2017 年 11 月的次日、7 日、 14 日留存率分别是 13.2%、 3.1% 和 1.7%,而这已经比 2017 年 5 月有了极大的提升。
即用即走的小程序使用很方便,但也很容易造成用户流失。小程序的留存率远远无法和一个优秀的 app 相提并论,可以想象,用「薅流量」的方式获得的用户会有怎样的忠诚度。
用户对没有节制的「裂变」持有越来越低的容忍度,也是一个需要考量的问题。
当占据群聊窗口大片位置、文案极尽挑逗、对其他群友毫无意义的小程序卡片开始泛滥时,不可避免地引起了一部分人的激烈反对。现在,不少微信群里甚至形成了一套讽刺、挖苦分享小程序的「黑话」。
这样的体验,不管对分享者还是被动接收者,都是伤害,而这不是微信愿意看到的情况。作为一个掌握「生杀大权」,极端重视用户的社交体验,同时愿意根据不同的情况调整「最终解释权」的平台来说,下一次「屠刀」伸向谁,我们都无法预测。